第28章 探讨-《抗战之血肉熔炉》
第(2/3)页
李政委的声音不高,但却充满了感染力,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理想主义光辉。
“我们告诉战士们这些道理,让他们明白,他们现在忍受的艰苦,付出的牺牲,不仅仅是为了打鬼子,更是为了他们自己,为了他们的父母儿女,能生活在一个公平、正义、充满希望的新世界里。我们实行官兵平等,反对特权,就是要在军队这个小的范围内,先实践这种新社会的原则。”
他的语气变得更加推心置腹起来。
“顾将军,正因为我们有着这样超越眼前战争的目标,战士们才知道自己为何而战,价值何在。他们不是为了某个长官,某个家族,而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未来。这,便是共产主义赋予我们的力量。我相信,也只有这条道路,才能彻底扫除这片土地上的沉疴积弊,真正地拯救华夏,让她重获新生。”
顾家生默默地听着,他能感受到李政委话语中的真诚与炽热。这番言论在顾家生作为穿越者的角度看来,确实显得有些过于理想化,甚至带着些“读书人”的天真。
1940年的华夏,内外交困,积重难返,谈何容易建立一个如此纯粹的新世界?但他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近乎纯粹的理想,赋予了眼前这支装备简陋的队伍一种难以言喻的精神力量和强大的凝聚力,他们将为之付出一切。
听着李政委充满希望的描绘,顾家生的心情却有些复杂和难言。作为一个知晓未来走向的“过来人”,他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李政委和他无数的同志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那个“新社会”确实会建立起来。那是一个翻天覆地、告别了旧时代屈辱的全新华夏,其成就是毋庸置疑的。
然而,那个崭新的社会,就真的如李政委此刻理想中那般,彻底涤荡了所有旧时代的尘埃和弊病吗?
顾家生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后世的一些景象:物质丰富,国力空前强盛,这是李政委他们这一代人所难以想象的伟业。
但阳光下总会有阴影,新的社会结构里,似乎依然存在着某些固化的阶层和隐形的特权,公平与正义在某些角落仍是需要不断努力争取的目标。那些李政委此刻深恶痛绝的“旧社会顽疾”,似乎改头换面,又以另一种形式在新生的肌体上重新扎根下来。
理想是璀璨的,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但现实的残酷的,它又总是充满了沟壑与曲折。
他看着李政委那双因信仰而变的无比清澈明亮的眼睛,心中涌起的,不仅仅是敬佩,更有一份跨越时空的感慨。
“李政委,我理解并敬佩你们的理想与牺牲。但就我个人而言,孙先生所创立的三民主义,它本身就包含了对于民族独立、民权自由和民生幸福的深刻构想。三民主义之本意,实为救国救民之正途,当下的弊病,并非主义之过,而是未能将其理想落到实处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