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归心-《抗战之血肉熔炉》
第(2/3)页
既然廖林奇已经表明了态度,顾家生自然也不再端着。他随即大手一挥,下达了新的命令:
参与之前斗殴事件的程远、廖林奇、张凯、刘昌明、王伯熊、何岚、蔡人杰等一众军官,全部官复原职;而从100师暂调至58师代为主持工作的军官,也功成身退,悉数撤回原建制。
这场由一场荒唐斗殴引发的人事地震和内部危机,至此总算尘埃落定,圆满解决。
接下来的日子里,第五军内部氛围为之一新。再没有了内耗与隔阂,各师之间的协作演练愈发顺畅,部队士气高涨,各项战备工作推进得井井有条。
顾家生明显感觉到,麾下的这支王牌劲旅,经过这番小小的波折与磨合后,真正被拧成了一股绳。
说来也怪,在第五军进行内部整合、全力整训的这段日子里,盘踞在晋地各处的日军竟也出奇地安静,并未像顾家生的想象那样频繁出动扫荡或发动攻势。
这份反常的宁静,反而让顾家生的内心有些嘀咕,甚至有点“不会了”。他多次对着沙盘和情报资料分析,琢磨着小鬼子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不过,眼下纠结于日军的意图并无太大意义。对方不来捣乱,对正处于恢复元气关键期的第五军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好事。
顾家生索性将疑虑暂放一边,秉持着“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原则,一方面加派侦察部队,严密监视日军动向,另一方面则抓住这难得的宝贵空窗期,全力以赴地加速推进第五军的整训工作。
与此同时,晋城及周边地区的地主乡绅,他们既害怕日军不知何时会来一场残酷的扫荡,也担忧活动在周边的八路军会来打了他们的土豪、分了他们的田地。
在这种两面受压的恐惧下,装备精良、名声在外的中央军王牌第五军驻扎于此,反而成了他们眼中一道难得的“护身符”。
第五军那是在正面战场真刀真枪和日军拼杀出来的威名,值得倚重。
于是,为了稳住这支“保护伞”,也为了结个善缘,地方士绅们对第五军表现得极为友好。他们隔三差五便组织起来劳军,不仅送上真金白银的犒赏,更是源源不断地送来粮食、猪羊等物资,支持力度相当可观。
而顾家生治军,向来重视军纪。加之军饷充足,从不克扣,因此严令各部对士绅百姓必须秋毫无犯,公平买卖,足额付钱。
不仅如此,在他的授意下,第五军的官兵们在训练之余,还主动帮助驻地百姓修桥铺路、挑水劈柴,干了不少实事。一时间,晋城周边呈现出一派罕见的“军民一家亲”的融洽景象。
第(2/3)页